瓦( clay tile)一般指粘土瓦。以粘土(包括頁巖、煤矸石等粉料)為主要原料,經(jīng)泥料處理、 成型、 干燥和焙燒而制成。中國瓦的生產(chǎn)比磚早。
從甲骨文字型中,知道3000多年前的屋脊有高聳的裝飾或結構構件,但尚未有實物陶瓦的發(fā)掘發(fā)現(xiàn)。故可知此種構件可能是木制——已腐爛,或銅制——尚未被今人識別,但沒有覆蓋燒制的陶瓦。
陶瓦或于西周初年(公元前1066年)開始用于屋頂,從岐山遺址可見遺存,判斷當時僅用于屋脊部分。到了春秋時期的遺址,較多發(fā)現(xiàn)板瓦、筒瓦、瓦當,表面多刻有各種精美的圖案,可知屋面也開始覆瓦。
春秋早期,屋面覆瓦的建筑還不多,《春秋》隱公八年:宋公、齊侯、衛(wèi)侯盟于瓦屋。會盟的地點是在周王朝的溫,但經(jīng)中僅記為覆蓋有瓦的屋,可見這是在當時人人皆知的偉大建筑。到了戰(zhàn)國時代,一般人的房子也能用瓦了。
到了秦漢形成了獨立的制陶業(yè),并在工藝上作了許多改進,如改用瓦榫頭使瓦間相接更為吻合,取代瓦釘和瓦鼻。西漢時期工藝上又取得明顯的進步,使帶有圓形瓦當?shù)耐餐,由三道工序簡化成一道工序,瓦的質量也有較大提高,因稱“秦磚漢瓦” 。